2025年10月,当雷军个人微博暂停近18天,当小米汽车内部“IP不弯腰”或“换音箱”的风险预案还没有到来时,围绕小米Su7的舆论风暴完成了从质疑到认可的整个过程。近九十天,公众对小米汽车的负面评价高达96%,NSR(净情绪得分)跌至-96%。这不仅刷新了国产新能源品牌最差的年度记录,也揭示了一些事情:在商界所向披靡的雷军,在汽车行业正在遭遇严重的“信任崩溃”。从2024年底“交付量突破10万辆、冲击20万辆”的乱象,到2025年9月,两次召回SU7共计11.7万辆,被用户斥为“葬礼事件”。差距不到一年。短短一年时间,几乎讲完了互联网思维碰撞的全部故事传统工业现实得到了浓缩。为什么在手机等领域不败的雷军在汽车领域却有些尴尬?我认为答案并非来自公关或营销部门的错误,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心理惯性:用手机造车的思维方式在汽车行业遭遇了滑铁卢。雷军-小米汽车为所有用“手机思维”打造“汽车品牌”的跨界玩家揭示了三大致命陷阱。陷阱一“三年就成功”:过度承诺 在手机领域,小米的起步理念是“承诺越大,流量越大”,这无疑是成功的。 “为发烧而生”、“价格亲切感人”、“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”——这些口号不仅仅是营销用语,更是准确捕捉了用户的情感。对于手机来说,这种傲慢是有效的:如果有产品的一个小问题,轻则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;如果失败,他们可以退货或更换品牌。风险有限,成本可控。这种理念鼓励彻底的变革和快速的试错。然而,当雷军跨入汽车赛道时,他不仅延续了这一理念,还将其推向了行业领域的极限:2021年3月,当他宣布将投入“全部毕生积蓄”和“最后一战”造车时,孤注一掷的愿望达到了顶峰。再有就是SU7大会上那句“三年必成”的经典话语和“五年进入世界前五”的雄心壮志。这对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?汽车研发是一个漫长、保守且充满挑战的过程,通常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才能确保从设计、碰撞测试、供应链运营到质量控制系统的一切都符合要求。无缝的。因为当汽车上路的时候,它就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时重新启动的工具,它是一个生命的载体。雷军试图用“手机行业三年小进步,五年巅峰”来反驳汽车行业“五年磨一剑,七年求稳定”的规律。当这个速度被称为创始人“最后一战”的承诺时,在流量方面是成功的,但在产业层面,却埋下了极大的隐患。当2025年4月2日SU7发生致命事故时,所有的言论迅速落入舆论的放大镜之下。坏的。 ·“三年内完工”不再是优秀的象征,而是被解读为“三年赶工期”的铁证。 ·“五年内跻身全球前五”不再是一种野心,而是被讽刺为“不切实际的骄傲”,掩盖了产品的急速发展main Foundationcup 公众问题不再是“你的手机为什么卡住了?”但是“你敢用七年时间做的事,你为什么敢用三年时间做呢?”所有流量此时迅速适得其反,转变为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深深怀疑。在手机行业,承诺越大,对用户梦想的鼓励就越大;但在汽车行业,承诺越大,对行业底线和安全标准的挑战就越大。对产品特性的误解,加速了小米流量和光环在安全事件面前的信任度下降。陷阱二“车主不是粉丝”:粉丝经济的问题是小米之所以能够穿越多个生命周期,靠的是独特的“滴滴文化”:通过“与米粉做朋友”,建立了一个非常包容的用户群体。这个逻辑在手机行业完美运行:有没有sma产品会有缺陷吗?粉丝们会“明白”,这是为了“有效”和“快速迭代”所付出的代价。然而,当小米试图将这种“粉丝经济”转移到汽车上时,立刻就犯了致命的错位。汽车用户的购买本质是什么?是安全、可靠、长期集成、可维护的特性;车主的主要诉求是零容忍,而不是“感受”或“理解”;当小米试图利用粉丝经济卖车时,这场虚假起义被彻底暴露:发布会错位:小米把发布会搞得像一场科技音乐会,雷军的个人光环达到了顶峰。在米粉眼里它是“亲近”,但在传统车主眼里却是“不务正业”的“产业”和“过度娱乐”。他们关心的是底盘技术、电池安全和车身刚性,而不是创始人T恤上的“米粉”身份,只留下车主的身份“消费者”。当事故发生时,不仅仅意味着“理解”,更是对生命的漠视。 “在安全和生命面前,感情一文不值。这种认定随着2025年9月19日的召回事件达到顶峰。小米召回了11.7万台su7,但处理方式是用OTA升级而不是物理返厂,用远程升级来处理?到时候,品牌信任的根基就会崩塌。陷阱三——“IP创始人的双刃剑”:移动时代的失语危机 手机方面,雷军的个人IP是小米最大的资产:它代表着卓越,代表着人们的善良和理想主义,代表着自由高效的流量入口。然而,在汽车危机期间,这个IP很快成为该品牌的巨大负债。在致命车祸中,适用“48小时黄金窗口”原则。面对生死,公众需要清晰、迅速、温暖的态度。比较同龄人的技能: 尽管特斯拉的马斯克他的争议性评论通常会很快发布推文、披露数据并在事故发生后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;当ES8的测试车从建筑物上坠落时,蔚来的李斌也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,表现出了非常高的透明度和人情味。他们的态度即使不能恢复事故,也可以恢复公众的信心。然而,2025年4月2日SU7致命事故发生后,雷军的策略是:长时间沉默,随后暂停十八天微博更新。 2025年10月13日,成都Su7 Ultra又发生一起致命事故。雷军在事故中成了视而不见,并在当天宣布新车“阳光下更好看”而选择性地视而不见。这种沉默就是典型的“手机公关思维”在起作用:先观望舆论,等危机中的公关团队有完美的策略再说话。但面对车祸,这种等待很快就被公众解读为:冷血、可避免、缺乏对生命的尊重。小米内部缺乏“IP不弯腰”和“更换音箱”的风险预案,表明他们并不期望创始人的IP成为攻击目标。在手机行业,道歉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;但在汽车行业,道歉和沉默都不能解决问题。唯一的解药就是让产品说话,数据清晰,责任明确。最终,当官媒《钱江晚报》直言“不要把合理批评误认为是黑公关”时,为小米定下了基调:小米利用公关、流量、创始人的组合,试图转移公众对产品本身的质疑。生死面前,创始人的IP不仅是保护伞,更成为巨大的聚光灯,强化每一次决策中的犹豫和冷漠。如果您的机器有问题手机,您可以拭目以待;如果发生车祸,每一分钟的沉默都是有罪的证据。结论,产业回归,交通终结。过度承诺、粉丝错位、危机失语这三个陷阱叠在一起,将小米汽车的舆论拖入了96%负面的泥潭。手机是可以“为发烧而生”、可以“用着就变”的工具;但汽车是生命的载体,他们只接受零缺陷、慢工出细活。雷军尝试用三年时间来对抗汽车行业五到七年的研发周期。这本身就挑战了一个行业的基本规律。这一挑战取决于两个主要资产:流量和创始人的个人资历。现在,流量对产品产生了反作用,创始人的IP从资产变成了负债。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完成回报。当技术逐渐成熟,市场回归理性,消费者将不再为任何商家的个人美貌买单。他们最终将不再关注“感受”,而只看安全、可靠、质量。我相信交通汽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!在这条充满心灵工业重量的赛道上,所有的浪漫想象和跨界体验都必须屈服于行业的零容忍。毕竟,没有人能够用一款轻薄的手机去挑战汽车工业的沉重。小米汽车的价格只能靠小米品牌和雷军个人声誉来承载。希望小米汽车乃至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不辜负时代,真正引领未来! - 超过 -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)为upl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并发布,网易HAO为社交平台媒体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小米汽车的“手机”
2025-10-27
